夜场江湖:讨好一个人究竟有多难?
在夜场讨生活,除了颜值、绝技,还要面对观众越来越重的口味。拜社交媒体所赐,如今观众越来越难以伺候,演员表演的难度,也越来越大。请看《志远读城》为您解读江城演艺吧的今昔。
之一 演艺吧的套路
不知道有多长时间没去演艺吧这样的夜场了,算算,四年、五年?
突然想起夜场,是因为日前在一家出版集团做网络写作培训时,我提出一个观点:目前很多网络爆文的套路,跟夜场的表演,采取了相同的策略。
这些策略包括:苦剧悲情、自虐博睛、自黑自嘲、满嘴污段、情绪煽动、民间绝技等招数。
苦剧悲情。母女离散重逢,情侣意外反目,总之,能让你热泪盈眶就好。
自虐搏睛。最常见的,就是唱歌的演员,在唱完歌之后,以让人瞠目结舌的方式,一瓶接一瓶,一扎接一扎,疯狂地喝酒。
自黑自嘲。在演艺吧的舞台上,似乎没有不被嘲弄的对象,不管你是玉树临风的帅哥,还是婷婷玉立的大美女,都有可能在瞬间成为被黑被嘲的对象。哪怕是刚才还让你热泪盈眶的苦情表演,瞬间画风突变,成为插科打诨的恶搞。正所谓:污了我一个,乐了千万家。
刚才还酷毙了
满嘴污段子。这类民间演艺活动,从不忌讳使用民间俗语,黄段子,打擦边球。一场表演看下来,相信你对所在城市的最流行的带污俏皮话,会有个完整的认识。有好事者曾记录了这样的段子:“一丑角出场了,他说:我长得有些违章,几次都想着要去死啊!但今天看到主持人后,我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。原来,那主持人比我长得还难看,他都居然还这么恬不知耻地活在这个世上,我还有什么死去的理由呢,没想到他比我还坚强些生命力如此顽强。”这算是比较绿色的了。
情绪挑逗。如果社会上流行仇日,就在表演中,极力丑化;如果国人对美国总在南海闹事反感,也一定会在表演中加以利用。
民间绝技。这恐怕是夜场演艺吧最正经的部分。所谓高手在民间,一些散落在民间的绝活,在正规的场合,可能并无太多展现的机会,但这些民间舞台,成了最好的去处。
当然,上述这些,是我以前对夜场演艺吧的印象,毕竟有五、六年没去过。
现在这类演艺吧是怎样的情形?是否有新的发展?我不得而知。
如今,这类演艺吧在武汉已所剩无几。有报道称,“2004年至2005年,武汉的演艺吧开始遍地开花,2008年更是达到顶峰,数量达到20多家,生意一片火爆”,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滚石、蓝天、中原、康霸以及后来的“琴岛之夜”。
目前,据说还在营业的,就只有两、三家了。
之二 表演的刺激加重
一个阴冷的早春夜晚,在跟几位同行进行了一场热烈的传播技巧讨论之后,独自走在飘雨的中北路上。突然,看见了“琴岛之夜”。
有一种想进去看看的冲动,想知道自己之前的总结,是否还有效?
尽管夹着一个大笔记本,显得与演艺吧的氛围格格不入,但我还是花了80元购票走了进去,然后又按演艺吧最低消费要求,点了一瓶啤酒,还有一小碟瓜子,找了个角落坐下。
结果,两个小时的演出,再次刷新了我对演艺吧的印象。
套路还是那些套路,但是煽动情绪的手段,却明显上了一个的台阶。
例如,以往疯狂喝酒的表演,一般每场只安排一次,而现在的表演中,已经变成了三到四次,喝酒器具由啤酒瓶,到两升的玻璃壶,现在已经变成不锈钢大盆。
喝酒的铺垫,也越来越多。比如说,有个特技演员,刚用一根63米长的塑料管,吹爆一个塑料手套。主持人就提醒他,这种表演对肺的伤害很大,这个时候最不适宜喝酒。主持人的话还没说完,那个特技演员就抢过他手中的一瓶酒,昂着头往肚子里倒。让台下观众,一阵揪心。
自虐的下限,也被再度拉低。比如,一位演员脱下另一位演员的袜子,把他的脚浸在水里洗,袜子也丢进同一个盆里。这时,有人把啤酒倒进盆里,他抱起盆就喝。这类表演,以前是没有的。
在一场苦情戏中,一对小情侣惹恼了一位黑社会老大。男孩被泼硫酸弄瞎了双眼,女孩捐出自己的眼角膜,冶好了男孩,自己变成盲人。男孩知道真相后,痛苦不已。我相信,在场的女性,多数都受不了这样的催泪表演。
之三 提升快感的浓度
看得出来,台上的时间,是以秒为单位来算计。舞台的编导,用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的重口味表演,增加情绪刺激的浓度,让观众觉得爽。能表演的每一个节目,都经过激烈角逐,才保留下来。
这也是网络短视频,电子游戏采取的策略:在越来越短时间里,增加越来越强烈的感官或者情绪刺激,提升受众体验。
突然发现,演艺吧不断消失的这段时间,与社交媒体兴起,不断挤占我们碎片化时间的过程高度重合。
我猜想,城市夜场演艺吧的减少,与网络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,不无关系。
以前,像仇日等民族情绪,仅限于朋友之间的聚会聊天之中被提起,在正式媒体上,是不可能有的。这为演艺吧这类场所的繁荣,提供了空间和基础。
新媒体技术兴起之后,网络上这类情绪泛滥,演艺吧里同类型的表演,就失去了新鲜感。
同样,那些盛行演艺吧,刁钻刻薄的语言,也早就成咪蒙之类自媒体看家法宝。
凡此种种,极大压缩了演艺吧的生存空间。
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,讨好观众越来越不容易。
今天还能生存下来的演艺吧,与十年前相比,只有拼命提升观众的体验感,才有可能活下去。他们用的手段,就是在单位时间里,把对观众情绪刺激的浓度,增加一倍甚至数倍。
即便如此,此类演艺吧,还需要政府的补贴,才能生存下去。
今天,在夜场演艺吧,要讨好一名观众有多难?或许只有演艺吧的老板和演员,心里最清楚。
扛着人踩碎玻璃
《志远读城》:有思想的表达
出品人:吴志远 传播学者
湖北自媒体协会筹备负责人(2018年)
西澳大利亚湖北同乡会暨总商会顾问(2017年)
香港大学中国商学院“社会影响力卓越贡献”杰出校友(2016)
湖北策划协会名誉会长(2014年)
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委员(2011年)
湖北茶叶学会副会长(2009年)
湖北十大杰出青年记者(2007年)
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首届名笔(2004年)
致力品牌整合传播,创意写作,农业传播及新媒体应用研究
联系 767256562@qq.com
《志远读城》精彩文章
大人物走后看东湖